文章来源:楚天都市报
■时间:8月19日晚8点
■地点:光谷未来三路资环工研院
19日晚8时许,武汉资环工研院10号楼负一楼,近千平米的室内,绿萝摆在了每台电脑旁。今年3月,就是在这个场地,中国自主品牌、格罗夫氢能源样车研制成功,并向全球发布。
格罗夫氢能汽车公司动力设计部负责人王涛(化名)今年33岁,他正带领15人的博士、硕士团队挑灯夜战。他们负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设计和测试,这个系统相当于是一辆氢能源车的心脏部分,技术壁垒高,子系统多而复杂。但是在他们手里,开发一套动力系统,周期从原来的平均1年时间,缩短到了的现在的5个月左右。
他介绍说,动力系统设计定型后,需要在仿真平台上测试,然后在实验室做台架测试,最后才是进行整车测试。光是每个测试环节,都需要反复多次,有时拿到结果就到了晚上,所以忙碌时就需要加班,不分昼夜。王涛还记得,上月在德国出差,下午5点多时,他想起一个技术问题要和团队沟通,便发起了微信电话会议。开完后,他才意识到,当时的中国应是深夜了。“即便我不在,大家也都在加班,我当时很感动,很有感触。”王涛说。
为了赶进度,公司的女孩也可以钻车子焊接线路。杨婷婷就是如此。她对记者说:“在氢能源车发展的风口上,光谷有机会赶超上去,都很看好这个趋势和机会,希望清洁能源早日实现产业化应用。”抱着这样的念头,生性腼腆的她,也敢于为技术问题与同事进行争论。
这群追光逐梦的小伙伴,由于工作地点属于东湖高新区左岭街,大多数也住在附近,就给微信群起了一个“左岭帮”的名字,业余约着一起吃饭、打球、健身。这群“左岭帮”,工作上却是“创新帮”,同心协力地攻关技术难题,追求光谷速度。